|
终南山下的一夜修行 二维码
来源: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官网2015-12-28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说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秘密:在终南山上,有着数以千计的中国现代隐士。该书出版之后,引起了海外学习和研究中国隐士文化的浪潮。时至今日,其影响仍未消除,反而愈见夸张。近几年来,拿着该书按图索骥、以期和隐士们来个不期然相遇的游客和记者越来越多。 终南山的道教修行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带着期待与想象,我们来到位于终南山下、户县西部的重阳宫。这里曾经走出了王重阳、赵志敬等高道,并被金庸写进了《神雕侠侣》。 2016年3月29日6:57 金苗拍摄 全真派祖庭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修道和归葬的地方,与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并称全真派三大祖庭,在金元鼎盛时期有道士近万人。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全真派,即是以此作为原型,而重阳宫附近也当真有活死人墓。 当我们抵达重阳宫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却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街上热闹非凡,有卖服装的、卖西瓜的、卖熟食的。重阳宫的山门夹杂在一片熙熙攘攘中,门口坐着两个检票的工作人员。没有层峦叠嶂,没有林木掩映,更听不到木鱼、钟磬的声音。我不禁有些失望,再一想,有许多场景,不过是受文学和影视作品影响,自己想象出来的罢了。 山门虽小,进入其中,却有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灰石铺路,院中古木森森,其中不乏一些名贵植物和苍劲老树,灵官殿前面一大一小两棵小叶黄杨互相依偎,据说是明代正统年间种下的,树冠宽达6米。 穿过灵官殿旁边古色古香的耳门,来到殿后,顿时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座巨大的两层重檐山式古建筑,上面挂着数方大牌匾,居中一方写着“大道光明”,这便是全宫的核心——重阳宝殿。殿前是一方高台,需拾级而上,台阶中央有类似故宫御路的石雕,雕的是太极八卦和腾云飞龙。大殿正中供奉着祖师王重阳,平时道士们便是在这里做功课。 再往后走,还有大量金元时期的碑刻、一个直径三十米的圆形金连池,以及富有休闲意味的太极园。远远望见一株高耸的银杏树,走到近前,发现树下有“祖师仙茔”。此树是金大定年间马丹阳真人为王重阳守墓时植下,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文革中,坟墓被毁,树亦枯死,有村民悄悄把散落的遗骸收拾起来,埋入树底。2005年,王重阳的遗骸被发掘出来,重新安葬,而老树也渐渐恢复生机。树的前方修有白云仙祠,供奉王重阳法像。祠前西侧有数方石棺,棺面上雕着许多半人半兽的图案。 整个重阳宫占地将近60亩,呈长方形,除了门前是镇上街道,三侧皆为农田。站在农田外看重阳宫,似乎更能感受它恢弘的气势:在一片由玉米林组成的碧绿波涛中,红褐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以及高高耸立的大殿、宝塔显得格外突出,俨然是这一带的地标。据说重阳宫初建的时候也是远离集市、人迹罕至,只是后来香火鼎盛,终于在此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村镇,因为重阳宫是全真祖庭,镇子便定名为“祖庵”,镇上还有重阳路、成道宫村。成道宫村因有王重阳成道的宫殿而得名,活死人墓便位于宫中。 重阳宫的两种夜色 当我们提出希望体验一下秦岭的“隐居生活”时,当地朋友便向我们推荐了重阳宫,其中自有道理。秦岭多道教场所,如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便位于终南山北麓,但各处的宗教现状差异很大——东边一带多景区,其中的教观形同商业机构,以敛财为要务;中部的终南山倒是像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说的那样,有许多修道者,不过大多深藏山中,寻找不易,车也没法到达;山麓的楼观台等道教圣地已被旅游公司承包,正在“开疆拓土”,其中财神庙最早修成,游客便挤破了脑袋;西部山区的道观则大多凋零,唯有张良庙保存较好,尚有不少道士,只是路途遥远,条件艰苦。那位当地朋友曾经带了一些媒体上山,在道观中体验了数天,结果吃了几天素之后(且庙中一天只有两餐),一干人等天天叫饿,终于忍耐不住,跑下山去,叫了一大桌子肉菜,大快朵颐。相比之下,重阳宫交通便利,也还比较清净,是个静心的好去处。 据重阳宫的住持陈法永道长说,重阳宫在元朝时曾有很多高道,明清时期逐渐没落,虽然也有道士在此生活,“但影响不大,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天的重阳宫“宗教色彩淡,文物色彩浓”,不像楼观台、法门寺一类宗教场所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1995年之前,重阳宫尚且不归宗教人士管理,而是归文物部门管辖。陈道长有个梦想,希望重阳宫能够恢复“祖庭”的地位,崇道信道之人能够常到这里来祭拜、修炼。奈何如今本地信奉道教的人少,村民入庙不肯买门票,喜欢硬闯,甚至为此跟工作人员打斗起来……正说着,有人敲门,说让我们把庙前广场上的车辆挪开,因为村民们要在重阳宫的广场上跳舞。不一会儿,我们听到了巨大的音乐声,村民们的夜生活开始了。 天气炎热,但庙中古木众多,入夜之后倒是十分清凉。九点钟,庙里的人基本都休息了,我在庙中四处行走。庙的前半部分已被震天的音乐声充斥,走到重阳宝殿后才安静了下来。此时,只有一钩上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中,发出淡淡的幽光,草丛中有不知名的虫子在叫,庙后方有个村子正在放露天电影,影像投射在半空中,影影绰绰的,对话声隐约可闻……此情此景像极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情形,可以让人尽享独处的妙处,“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最后的清修地 早上5点多,我被起码十几种不同的鸟叫声吵醒。未几,隐约传来敲铜磬的声音,道士们开始做早课了。如钩的月亮尚在天边挂着,来到重阳宝殿中,只见几个道人配合默契,有的敲木鱼,有的敲铜磬,有的念经文,十分专注。我绕到殿后,大殿屋檐下不时有鸟雀前来驻足、打闹,更衬得这早晨的重阳宫清幽无比。 饭后,我到碑林转了转。重阳宫中有碑石40余通,其中31通在大厅中统一存放,是重阳宫的镇宫之宝,包括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无梦令》,也有皇家圣旨碑、书法名家作品,碑文内容大体反映了重阳宫乃至全真教创立、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尤为难得的是,其中5通还是蒙汉合刻碑,上有失传的古蒙文(又称八思巴文),放眼全国,此类碑刻亦不过20余通。 陪同的道士特别推荐了其中两通碑文,说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真迹。听到赵孟頫的名字,我不禁多看了两眼。 史载,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身为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自然也在搜访的名单上,并受到新政权的种种礼遇。后来,赵孟頫接受了元朝的任命,出任兵部郎中,并一路升迁,做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导致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尴尬,史学界至今留有诸多争议。其书法作品虽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许多人“薄其人遂薄其书”,评价并不统一。我早些年学习书法,对赵体情有独钟,一位前辈听说后,不禁露出惋惜的神情,说:“赵孟頫这个人……你还是学习颜体吧。”此时见到赵体真迹,竟不知如何评价是好。 其实,对于重阳宫的兴衰,同样是难下判断。它在金元时期走向繁荣的巅峰,自然与蒙古政权的支持分不开。元朝一亡,重阳宫也就迅速地衰败了。观中的介绍材料上写着:重阳宫起于金,兴盛于元,衰于明,毁于清。这何尝不是整个全真教的发展过程。有趣的是,王重阳本人是抗金的,而他的弟子丘处机接到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召令后,回答道:“伏闻皇帝天赐勇智,古今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前者南京及宋国屡召不从,今者龙庭一呼即至。”如今,他和丘处机共处一庙,碑文和赵孟頫的碑刻放置一处,历史的吊诡于此体现。 一个月前,我一位有志于修道的朋友曾来到终南山,在本地道友的带领下上山寻访,所见所闻令他感慨良多。近几年,随着终南山隐者的话题被一再提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媒体走入山中,打算一探究竟。对一些人来说,这些隐修者跟深山的珍禽异兽、桃源中的土著人家一样,是用来满足窥探欲的。当他们发现这些修行者既不长髯飘飘,也不羽扇绾巾,甚至像平常人一样使用着现代用品的时候,难免会大失所望,甚至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如今,秦岭周边也越来越热闹起来,想静心修炼已是一种奢求。倒是这重阳宫,身处闹市当中,却清清净净,成了难得的静修之所。 (节选自《微观秦岭 一座山脉的世界观》一文。作者未知。)
文章分类:
重阳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