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重阳宫——道教全真祖庭
收藏本站
在线咨询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30
 联系方式
陈道长:029—84906200

马丹阳与全真教的发展壮大

 二维码
来源:文登网2015-6-29


  马丹阳(1123—1183),名马钰,宁海州(今牟平县)城内人。金天会年间进士,在宁海军中摄六曹事(“曹”相当于今之科、局)。他是一州之首富,与其妻孙不二皆好道,为全真道祖王重阳的掌教大弟子,系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北七真人”之首。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七月十八日(有说闰七月十六日),马丹阳在牟平城范园怡老亭中首会来昆嵛山传道的王重阳,两人“畅道甚契”,相与弘道不辍,从此拉开了在昆嵛山创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序幕。


  (一)丹阳入道

  马丹阳很早就向往道教,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具有较高的道学修为。如他在“咏海词”中写道:“云烟漠,红光紫府成楼阁;成楼阁,鸾飞凤舞,往来琼廓。神山仙队迎丹药,虚无造化难著脚。难著脚,蓬莱三岛,横铺碧落。”他的七绝“归山操”词中写道:“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哪复疑!天庭忽有双鹤飞,登三宫兮游紫微。”……这些诗词歌赋词章华美,寓意深刻,为丰富发展我国的道学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金丁亥春,曾中过一甲进士的山东名士范怿(字明叔),在宁海范园怡老亭中宴请亲友。前来赴宴的马丹阳即席题诗于壁,诗曰:“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至今一也无,终日衔怀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金大定七年七月十八日,全真道祖王重阳抵达宁海,午后拜谒范明叔于范园怡老亭,在这里见到了早已向道的马丹阳。二人“如旧相识,四目互视而笑。”丹阳问重阳来于何方,重阳真人笑道:“自终南山而来,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耳。”马丹阳闻听所言与自己先前所题诗句吻合,“窃喜得遇,乃叩以道妙”,“听之忘倦,至日暮,邀归私第,呈所作罗汉诗十六首。”重阳真人“依韵和之,手不停笔,顷刻立就”。马丹阳由此心悦诚服,随与夫人“师礼事之”。从此,马丹阳与王重阳赋诗和词,日日谈玄论道,其影响在昆嵛山区迅速扩大,宁海豪绅无不景仰。凭借他们的声望和宣扬,王重阳被迅速神化起来,并成为名闻遐迩的“真人”、“仙师”,前来求诗问道者比肩接踵。王重阳见创教立派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与马丹阳商量择地建庵,准备创立“全真道”(即“中国道教全真派”)。根据王重阳的建议,马丹阳邀集工匠在其家南园修建了一座“全真堂”。全真堂建好后,前来庆贺的人非常多,马丹阳即兴赋诗云:

  堂名名号号全真,寂正逍遥仔细陈。

  岂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间闲舍应难得,四假凡躯是此因。

  常盖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离身。

  有时觉后尤宽大,每到醒来逾爱亲。

  气血转流浑不漏,精神交结永无津。

  慧灯内照通三耀,福注长生出六尘。

  自哂堂中心大灭,何妨诸冠积柴薪。

  王重阳迁住全真堂后,远近闻风来访者日多,其影响迅速扩大。王重阳深知,创教立派关键是人才。因此,他在“广育道众”的同时,更注重“遴选仙徒”,从不轻易招收入室弟子。马丹阳为王重阳遴选的头号目标,但由于马丹阳家室富有,妻贤子孝,因此迟迟不肯入道。王重阳认准了马丹阳,一心想把马丹阳收作掌教大弟子,以传其教旨,因此对其契而不舍,耐心开导,终于使马丹阳抛却俗念,出家入道。后其妻孙不二亦出家入道,成为盛名一时的“清静散人”。

  王重阳对马丹阳确实下了一番苦心,前后经历了“分梨十化”的艰辛劝导。在苦苦的劝化过程中,二人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很多成为不朽的名作。王重阳曾诗劝马丹阳云:“漫说修行学大道,切须先向心中考。劝公第一莫多情,天若有情天也老。”马丹阳继韵和曰:“得遇明师归正道,回光返照心头考。自然开悟绝尘情,个人修完仙不老。”王重阳在教化马丹阳期间,先后收下了邱处机、谭处端、郝大通三位颇有道学修为的道徒,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国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家宗师。

  自从“全真堂”下聚集了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诸公之后,“全真道”的大旗从此便在昆嵛山下竖了起来,一时间,“远近传闻,前来叩道者,不绝于途,尤以马公弃半州之富,抛妻别子,出家修道,合邑惊为奇闻,亲友探望,更日无宁止。”马丹阳不堪父老乡亲之扰,遂与王重阳商议,“欲别建一庵以避居”。王重阳对他说:“昆嵛山石门口,林木蓊葱,地极幽静,凿洞建庵,可栖身也。”马丹阳闻言,随与重阳真人“于二月晦日,挚谭处端、丘处机、王玉阳(即王处一)携锸上山,拓地诛茅。”乡亲们闻讯后,“不招而来,共襄善举,或平基运土,或叠石架木,无不争先力作”。“如此未及两月,工程告竣,其宽广倍于全真堂,岿然神仙洞府也。”王重阳见庵成洞就,随为石洞题额曰“烟霞洞”。从此,“日居讲道谈玄,并以全真教法修持要义,教示善众。”

  “全真堂”、“烟霞洞”的相继修建,使昆嵛教风日益兴盛,王重阳遂据全真教法修持要义,与马丹阳等众弟子一起拟定了全真道兴教创派的思想纲领——“立教十五论”。至此,全真教才从组织上、思想上真正创建了起来。


  (二)创建“五会”

  全真教既已在昆嵛山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王重阳又收下了马丹阳、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七位得意弟子,并在烟霞洞中拟定了全真“立教十五论”的创教纲领,因此万事具备,王重阳随与马丹阳等弟子下山,展开了大规模的创教活动。

  文登首建全真“三教七宝法会”。金大定八年(1168)八月,重阳真人率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五公离开烟霞洞,径往昆嵛山东部的文登县,住姜氏庵中。“时邑中善信,闻知全真堂居园王真人来县,纷来瞻仰,亦有来叩问道妙者,亦有愿皈依者,前后踵至,接无暇处,遂留盘桓。”重阳真人受“硕德齿尊者”邀请,首在文登启建全真“三教七宝法会”,为众祈福。“邑人闻知此胜会,好善者争来挂名,启会自始至终,庄严不懈……”

  宁海再建全真“三教金莲法会”。金大定九年四月,宁海仕绅周伯通来姜氏庵,敦请重阳真人重回宁海,播扬全真教法。“盖伯通屡受真人教益,颇获心地功夫,处世得以优游无碍,思有以报真人,特建一堂,已于春暮竣工。”真人见其诚恳,遂挚马、谭、丘、郝诸公返宁海。真人率众徒抵宁海后,入居周伯通所建之金莲堂。至八月间,真人在金莲道堂“视皈依者日众,道化大行,乃曰善信倾诚”,当即建立全真“三教金莲法会”,以邀天眷。

  此后,重阳真人又与马丹阳等弟子一起到福山兴建了全真“三教三光法会”,到蓬莱兴建了全真“三教玉华法会”,到掖县(今莱州市)创建了全真“三教平等法会”,同时又收取了孙不二、刘处玄两位入室弟子。各地“法会宏开,仙乐缭绕,羽客鳝朝”,会中善信,纷纷“挂名云集,名香一 爇 ,恳请真人慈悲,开示仙宗要妙。”王重阳在昆嵛山一带收“七真”、立“五会”之后,全真教便在胶东一带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


  (三)从师西行

  昆嵛圣地虽向道者众,但亲朋故旧相扰亦甚,与教业进一步发展多有不利,王重阳随即行决计西行,以弘道业。某日,“真人相与马公曰:子知学道之要乎?要在远离乡而已。远离乡,则耳目无所系,无所系则心不乱,心不乱则欲不生,总谓之斩钉截铁,专志于道,以是而求道,何道之不达,以是而望仙,何仙之不成也!”乃与马丹阳四言长篇曰:“一个朱郎(即姓也),不要思量,如不去时,彼此清凉,如要去时,多搜药方。二人同行,路上糇粮,我若独行,依旧飘扬,恐公作伴,却惹愁肠,如依得我,万事无碍,怕甚暮雨,惧甚晨霜。也无烦恼,也没彷徨,也无妻妾,也无爹娘。也无财产,也无家乡。任云任水,乞食为长,寻师访道,只爇心香,丈夫刚志,岂有彷徨,今日明日,不保死亡。坚心向道,阳助吉昌。诈心诳道,阴降百殃。向道则生,背道则亡,愿公早悟,请公细详。”马丹阳继韵曰:“此个仙郎,得遇付量,始知秘密。韩挑炎凉,收聚木德,耕种金方,伏降我相,求乞道粮,精宜牢固,神要飞扬。逍遥坦荡,散尽愁肠。逢魔逢阻,无碍无妨。惧甚雷雨,怕甚严霜。无烦无恼,无彷无惶,恋甚妻妾,藉甚爹娘,捐弃财产,违别家乡。定无见短,决要行长,以志为主,以心为香,男儿决烈,意没彷徨,若是退道,即时死亡。身遭苦楚,家无吉昌。永汽下鬼,万劫受殃,形骸俱丧,魂魄俱亡。立此盟誓,请师审详。”王重阳见马丹阳西去志坚,遂吩咐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说:“各自检点行囊,随师西游。”同时寄语郝大通、王处一,仍居文登铁槎山(现归荣成),“砥砺前进,至真妙道,自可翼矣”。嘱咐孙不二,居环金莲堂,“澄心绝虑,性自见,丹自结矣”。金大定九年十月初旬,王重阳挚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位弟子,离开宁海,路行旬余抵汴梁,寓于岳台坊王氏磁店,不久染病,卧床不起。

  金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拂晓,王重阳病情危急,随呼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三人立于榻旁宣布遗言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由长真管领之。”随后袖出五篇灵文,对马丹阳说:“此甘河所得秘语,今付与汝。”马丹阳遂拜谢而受之,说:“钰有三愿,一愿将师父全真集印行。”重阳道:“长安决了。”马丹阳接着说“二愿与师父守服三年。”重阳道:“刘蒋村旧庵址可住。”马丹阳接下又说:“三愿为十方父母舍俗修行。”重阳咏诗应允,诗毕“瞑目升霞”。王重阳去世后,马丹阳便接掌了全真教,从此担当起了弘教的重任。


  (四)四真西来

  大定十年春,马丹阳与邱处机、谭处端、刘处玄于汴京葬罢祖师,即起程途经洛阳入关。一路上过华岳,访京兆,传教布道抵达终南(即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全真祖师王重阳昔日修道的地方)祖庵。先后拜会了先师重阳往昔道友史处厚、和玉蟾、李灵阳、严处常及师兄弟刘通微等,诵诗论道,相叙尽欢。

  马丹阳执教严禁,对众师叔尊奉有加。是年秋,和玉蟾忽觉身体不适,马丹阳即命邱处机侍奉。和真人九月十四日谢世后,马丹阳即率众真以师礼将和葬于刘蒋庵侧。

  史处厚在长安迎迓四真后,即与四真同修刘蒋庵中。对于这位全真同门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风派,马丹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屡以诗词训告诱导,大体道妙。然而史处厚一如既往,复返礼泉后,风派依旧,人称其为“史疯子”。大定十四年史处厚去世,马丹阳不弃,于次年亲往将其移葬于刘蒋之仙茔。

  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马丹阳安顿好终南诸事后即率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三位师弟远赴汴京,将师祖王重阳之仙骨移迁归葬于刘蒋祖庵,并同师兄刘通微等一起庐墓三年。

  刘通微,字悦道,号默然子。山东掖县人。大定七年夏,重阳东往,路过掖城,见先生有道缘,授以修真密旨。先生即弃家入关中,往终南山甘谷之侧修炼。四子西来,他即往刘蒋会之。其后北游都城。明昌初,道陵王召至阙下,问以“九还七返”之事,先生对以清静无为、修身治国之要,上悦得赐。后演道于齐鲁间,承安元年(1196年)去世。

  四真修居刘蒋后,重阳祖师声名复振,其道法远近称奇。据道藏记载,有名姚玹(xuan)者,所居与刘蒋不远,闻四真西归祖庵,想起大定七年重阳东游海上临别时所言“丘刘谭中捉马”之语,即前往刘蒋询问始末。见四真皆凌云仙客,愕然叹曰:“重阳告别之语,今果验矣!我辈常以‘害风’待,何愚甚耶!”由此顿悟,乃弃家抛累,以丹阳为宗师。丹阳教以修真玄旨,并赐号云 阳子。

  大定十一 年(1171年)辛卯,马丹阳与三位师弟居刘蒋庵为重阳祖师修治葬所。十二年往汴京迁葬。十三年,四真于刘蒋居丧守墓。十四年八月间,丹阳、长真、长生、长春于户县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丹阳曰“斗贫”,长真曰“斗是”,长生曰 “斗志”,长春曰 “斗闲”。次晨各行其志而别,长真居洛阳朝元宫,长生居洛阳土地庙,长春西入磻溪(今宝鸡市东南),唯丹阳还居刘蒋,大弘其道。


  (五)关陇传道

  马丹阳从秦渡镇回到刘蒋,即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手书“祖庭心死”以表其颜,“刘蒋庵成为‘祖庭’自此始也”。马丹阳死心塌地地要在祖庵住下去,以发扬光大祖师未竟之教业,实现他对师父立下的“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的宏誓大愿。于是他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一方面环居修炼,一方面踏遍了关中十多个县的土地,广泛传播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广收教徒道友,使全真教在关陇地带很快繁荣昌盛起来,而且还有许多高祖远走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甘肃等地,遍燃教火,从而为全真教在以后邱处机时代的空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户县,马丹阳到过马坊、美陂等地。《金玉集》中有《到马坊见小李讲师看〈南华经〉》、《观马坊庵主刘先生》、《过户郊美 陂空翠堂人作诗赠耀州梁姑》、《赠户县修全真堂会首许典史》、《赠户县许解元》、《赠户县王姑暨众仙姑》等。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马丹阳不仅发展了许多男道友,而且还吸收了众多女信徒,成立了“全真会”,使户县成为全真教在关中的重要基地之一。

  刘蒋村在解放前归周至县管辖,周至县是全真教的重要发展基地,马丹阳在周至县亦有颇多的活动。他多次在终南镇太平宫驻留,他与周至县宰刘公数有往来,常以诗应和。

  京兆、长安,马丹阳更是常来常往。上至统军,下至小民,他均有接触。《寄京兆刘法司》、《赠长安众道友》等诗,可窥其一斑。从《京兆全真庵》、《咏长安》等词,可以看到当时全真教发展的盛况:“千道会起”,“满城人,半做经商,半修炼真气。”在长安,丹阳收坊州(今陕西黄陵、宜君)人柳开悟为徒。柳开梧,幼修进士业,乡中以才名推为州学录。大定十二年春因游长安,马丹阳收之为徒,即舍家居刘蒋庵十多年。后随马丹阳归宁海。马丹阳辞世后,又奉长春命演教于燕蓟。

  在京兆之东北,马丹阳到过临潼、华州、高陵、耀县、白水、蒲城等地。《赠零口杨悟一》、《华州王侍诒乞词》、《和耀州银王二先生韵》、《寄蒲城陆德宁》等诗词,有的是动员信徒入道的,有的是宣传全真教思想主张的。

  在京兆之西北,马丹阳到过咸阳、兴平、泾平、礼泉、乾县、淳化、武功、扶风、风虢、汧(音qian)阳等地。在这些县,马丹阳主要为发展全真教作宣传,劝道收徒。他希望人人向道,所以每发展一个信徒,或有人参同入道,他都喜出望外,万分高兴。泾阳县张先生64岁入道,他以诗见赠:“六旬有四卦将休,猛悟恢心离俗游。访我投真归正觉,搜玄索隐做持修。”

  大定十八年(1178)八月一日,马丹阳出离刘蒋,西游陇山、华亭(在甘肃东北部)行化。在华亭县,他收李大乘为徒。大乘世代为平凉府华亭县巨族。他早年曾中乡选,中年至御帘下第,随生烟霞之志,但终未绝尘念。经过丹阳反复教化,终离家归道。马丹阳训其名大乘,号灵阳子。

  大定十九年(1179)年2月15日,马丹阳在李大乘花圃筑环同居,约百日为期,引导大乘修持。另一方面从事劝道活动,又北游平凉,留有《和平凉府户判耿朝列》诗四首。

  在华亭期间,有赵九古来投。九古父知平凉府事,因家平凉。闻府中崔羊头有道术,随跟学道三载。马丹阳到华亭后,崔即使九古前往投师,丹阳真人纳之。

  是年八月,马丹阳迁居陇州佑德观,曾向贺孔目、续玄机、淡善柔、小麻先生、李子和解元传道授法。不久,即挈李大乘归终南祖庭。

  大定二十年(1180)庚子春,京兆章台街赵蓬莱施宅为庵,请丹阳环居传道。大定21 年(1191)4月初,于户县张朝散竹园庵内居环,中元日作黄篆醮罢,复归祖庵。


  (六)祖庵收徒

  马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经过关陇传道,闻名遐迩。他所到之处,往往“官僚士庶请教者肩摩踵接,唯恐其后。”故而许多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马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教的中坚力量,为全真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定十年,京兆右族子弟来灵玉礼马丹阳为师居祖庵。来灵玉,号真阳子,幼习儒业,乡里称他为“解元”。后来丹阳东归,他侍行前往。

  大定十一年,华州蒲城人苏铉诣祖庭拜丹阳为师。丹阳赐云中子号,教以入道仪模,同习道者以“小丹阳”呼之丹。后辞师游海上,又演教燕蓟(北京、天津一带)。这一年又有登州黄县人刘真一、河东河津县人薛知微,长途跋涉,来到祖庵,拜在丹阳席下。刘真一日授玄旨,道业深厚。后在河北东北部一带创观度人,收弟子千人,创宫观三百区,“北方道风洪畅,先生阐扬之力居多”。薛知微乃唐征远将军薛仁贵远孙。他闻丹阳演教于终南,即离妻舍子,往祖庵礼拜丹阳。丹阳授以修真之术,他即还乡守静六载。大定21 年(1181年)再返祖庵,奉师进道。

  约大定十一年前后,有赵悟玄、陈知命往祖庵入道。赵悟玄,京兆临潼人。丹阳率三位师弟入关,曾受邀至家,待以厚礼。后闻丹阳祖庵弘道,他与母魏氏并姐弟6人俱往参拜,丹阳皆予纳允。悟玄久侍丹阳,丹阳赐号了真子,后居京兆蓬莱庵、淳化秦庄李氏宅、樊川柏坡全道庵,度弟子数百人。陈知命,道号朗然子 ,终南袁村人。重阳曾多次度化,因家产殷富,未能遽抛尘累。后受马丹阳点化,改衣入道。后充祖庵庵主,庵内道众多受庇护。

  大定十二年,平阳(金时府名,治所在今山西临汾)人乔潜道与同乡李冲道跋山涉水往祖庵拜丹阳为师。丹阳赐乔号冲虚子,赐李号清虚子。二人即得道训,相为砌磋,克勤道业,逾十载,各得玄奥。大定二十一年,二人同往合阳演教,筑太清观居之。大定二十六年(1186),邱长春(即邱处机)演教祖庭,二人又来拜谒,日听教语。金章宗昌明二年(1191),长春命二人往河东临汾筑充虚观居之,度弟子数百人,造庵、观数十区。

  大定十二年,还有吕道安、毕知常来祖庭求师入道。吕道安,世代为宁海巨户,32岁双亲俱丧,慨然入道。闻知四真入关弘教,只身西来,礼拜丹阳为师。丹阳与之同里,素知其为人,乃接纳其学道。先生修功克勤,遂能了悟道妙。大定二十年陈知命告老,先生充祖庭庵主,抚育道众。毕知常,世代为乾州礼泉之巨族,弟兄四人皆好清虚无为之学。他们得知丹阳于祖庭弘教,俱来拜师出家。四人均能体味道妙。因知常年纪最小,丹阳置之左右,日夕教悔,体道颇深,后来配合吕道安为副知观事。

  大定十三年(1173),平阳襄陵(临汾西南)人陶彦明,邠(bin)州人周全道来祖庵求丹阳受道。陶彦明幼好道事,年过30父母俱丧,往灵宝投师学道,受县宰指引,径往刘蒋。日夕受丹阳教,心地开通。马丹阳命其游历诸方,卜居渭南。数载后,召还祖庭。丹阳东归,先生居洛西抱犊山,不久迁桃花山。周全道,世代为邠州之巨室。早年丧父,家道衰落。母病,割股与药,为母疗疾,乡里赞叹。母氏归天,即往祖庵求道。丹阳视其心坚,授以真诰,赐号全阳子。后受马丹阳之命,回邠州筑庵玉峰山下,颐神养浩,演教度人,乡里钦敬,全真教之声名在邠大振。

  大定十四年(1174),坊州人(今陕西黄陵、宜君两县)曹瑱(音tian)往祖庭参拜丹阳为师。瑱家巨富,少读诗书,屡中高选。因览仙经道典,起学道之念,求丹阳指点,一见契合。丹阳得玄门十解元,先生其一。凡初入道者,丹阳多令以先生为兄。与曹瑱同年来祖庵参谒丹阳的还有碧虚道人杨明真。明真,三原人,久慕仙道,闻丹阳祖庵演教,即前往乞求开度。丹阳视其体貌,乃“真仙材”,授以还丹溯(音su,逆流而上)流之诀。先生即得道妙,头蓬面垢,佯狂顽世,人皆以“杨害风”呼之,盘桓于户、杜、终南间,道法高绝,名闻遐迩,度弟子数百人。

  约在大定十四、五年间,京兆户县人任守一来祖庵,求授道业。任守一,道号自然子,世代业农,性好射猎。传说他一晚梦归阴府,受拷追问掠杀之事,梦觉惊怕,誓改前非,礼丹阳求度,丹阳屡斥不纳,守一更加坚诚。丹阳终于留居祖庵,教以忍辱降心,调炼神气之术。后乞食于河朔(泛指黄河以北)间,度道门弟子。

  大定十五年(1175),延安雷大通,因赴试长安,闻丹阳祖庵弘扬全真教法,即往求教。先生家族世代为延安参政巨族。幼业儒,乡试夺魁,时人呼为“解元”。据传因仙人点化而生学道之心。丹阳一见,留之座下,赠号洪阳子。大定22年(1182),丹阳东归,先生留祖庭,日进道业。大定二十四年,丹阳仙化,先生东游海上奠祭。西归经山东滕县峰山,筑修其庵,修真养浩,演化度人,收弟子数百。

  大定十七年(1177),又有延安人王志达来祖庵投师。志达亦延安大族,曾以户室殷富充里正,征敛宽平,乡人敬之。据说大定十七年因友人化为大蟒,心生惊骇,外出不归,逢异人点化,即赴祖庵,求丹阳度脱。丹阳不纳,责辱数日。先生求教之愿不改,丹阳见其心诚,尽心传教。既得法旨,于云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泾县西北)环堵默坐13年,度弟子数百人。

  大定十九年(1179),河东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人于通清,来祖庵求师归道。于通清,自幼受道教薰陶,早有归道心愿。待母亲下世,得人教诲,往祖庵受丹阳教诲数载。丹阳东归,先生仍留祖庭。金章宗明昌二年(1181),邱长春亦东还宁海,先生从居栖霞太虚观。后又受长春之命演教于北京等地,度门弟子逾千人。

  马丹阳所收以上高徒,《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中均有记载。


  (七)东归仙逝

  马丹阳在祖庵,赴华亭、汧(qian)陇演教传道,投入了他全部身心。大定十四年,丹阳还居祖庵,曾谓门人曰:“一昼夜凡几时?”曰:“十二时。”丹阳曰:“十二时中天运造化曾少停息否?”对曰:“无。”丹阳曰:“学道者亦如是矣!”

  马丹阳实践着他对道功道业的看法,十数年来,不停息地传道受业,排除了一切私情家事的牵累。大定十五年(1175)夏,清净散人孙不二,从宁海长途跋涉,入关亲致祭祖庭,丹阳以“真戒”劝慰她。有赠清静散人词二首,一曰:“休执拗,莫痴顽,休迷假相莫悭贪;休起愁,莫害惭。听予劝,访长安,逍遥坦荡得真欢;守清静,结大丹。”另曰:“一则降心灭意,二当绝虑忘机,三须戒说是和非,四莫尘情暂起,五便完全神气,六待无作无为,七教功行两无亏,八得超凡入世。”他严于全真教之真操,告诫前妻要“守清净”,“莫尘情暂起”。不久,孙不二出关居洛阳风仙古洞,接引度人甚多。

  是年,又有弟云甫,寄书马丹阳,要他回宁海会葬父母。他答书云:“汝所葬者骨,予所葬者神,所行之迹有以异,而报德之心无以异也。”他终未回乡。

  大定十九年(1179),马丹阳作《慎终如始》五言长篇曰:“入道十一年,常常搜已病。我欲做神仙,怎敢昧心境;我欲做神仙,怎敢行邪径;我欲做神仙,怎敢亏功行;功行两无亏,神仙自来请。”马丹阳执着于“做神仙”的追求,一方面修真养性,一方面传道弘教,“情终如始”,坚持不懈。

  大定二十一年(1181)冬,马丹阳在京兆问门徒来灵玉道:“关中谓衣裳旧重修洁者何名?”灵玉曰:“名折洗”。丹阳曰:“东方教门年深弊坏,吾当拆洗之。”他当时的雄心不小,意欲改造中国、以至东方的宗教。然而,恰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大概没过十天时间,官府有牒发事,关陇道众不胜震栗,丹阳痛遭遣还。他当时赋诗二首,一题曰《京兆府牒发还乡,故作是诗,以谢统军》:“三髻三侗得遇遭,专束秦地炼云涛。寻思把自还乡去,不若厅前请一刀。”一题曰《既蒙牒发,不得以而别京兆,故作是诗也》:“名利场上聘风流,怎肯灰心物外修。莫怪纶竿收拾去,自知巴句匪洪钩。”从此两首诗看,丹阳被迫还乡,有“不若厅前请一刀”之愤慨。迫不得已,他将教事托付给邱长春,起程东归。当时已在牒中,他对李大乘说:“吾道东矣!余虽在牒数,不可出关。若出关,关中教门扫地矣!”

  随马丹阳出关入宁海的有姚玹(xuan)、来灵玉、曹瑱(tian)、宋明一、刘真一、苏铉、柳开悟等。他们师徒出关所至,许多地方老幼戴白,迎送不绝。行至潼关,有河东稷山县了真庵修真之段明源率众拜谒。段明源,世居平阳,讳光普,道号真阳子。因酒误伤他人身体,避于关中。闻丹阳论道,恳请出家。丹阳教以澄心寡欲、摧强挫锐之理,先生力学不怠。数载后归河东接物度人,依归者众。闻丹阳宗师东归,即前往潼关迎送。马丹阳问其所修,明源以所进答之。马丹阳叹曰:“关中已有赵悟玄,河东又得段明源,吾教得所传矣!”

  大定二十二年(1182)四月,马丹阳一行东归宁海,行化、作醮,继续弘扬真教。登州福山人宋明一,以其母兄姊侄6人俱礼丹阳入道。宋明一,其祖父、父亲均为县吏。先生幼习儒业,因不满当世而常想出家学道。年过三旬,往祖庵拜丹阳为师,道功与日俱增。丹阳东归,先生侍行,遂有动员六亲入道之举。

  大定22年秋,玉阳真人来宁海谒丹阳,同宿于金莲堂。当时长生真人居武宫(山东莱阳武官庄,长生故里),建庵传道。广宁真人居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升堂演道。此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静散人孙仙姑不二于洛阳谢世,亨年64岁。

  大定二十三年(1183)十二月二十二日,马丹阳于莱阳游仙宫辞世,年61岁。长生、玉阳同主丧事,守坟百日。时在祖庵的杨明真、雷大通闻讯即往宁海,奠祭坟垅。任宁一自河朔至海上,庐墓三载。

文章分类: 全真祖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