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上感应篇》讲疏(一) 陈景展 二维码
一、篇章
据《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第二十三卷记述,《感应篇》为太上老君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历179年)正月十五日,与太极真人徐来勒、正一真人及从官千万,为仙人葛玄在天台山降示的诸品仙经之一(现天台山桐柏宫仍存有三真降经之迹)。老君言《感应篇》为“天府所定世人罪福篇目”,又曰:“功满三千,白日升天。修善有余,坐降云车。弘道不已,自致不死。” 《太上感应篇》收录于《正统道藏·太清部》,共三十卷,含《进太上感应篇表》、《太上感应篇叙》、《记述灵验》。 《进太上感应篇表》为太一宫焚修道士胡莹微在紹定六年八月进皇帝的一份表。绍定六年是西元1233年,当时的皇帝,应是宋朝的理宗皇帝。道士胡莹微在进皇帝的这份表中言,此经出自《琼章宝藏》。《琼章宝藏》原为《政和万寿道藏》,由于在南宋淳熙年间这部《道藏》被太一宫全部抄录,宋孝宗赐名为《琼章宝藏》。表中称赞《太上感应篇》“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诫,然必赖明良之敷阐,乃能率众庶以皈依。”道士胡莹微进表的目的则是“伏望皇帝陛下俯留一览,诞布四方,俾(使)尔民皆迁善之归,自乐从于教化,则是书为扶世之助,庶不负于君师。”太一宫胡莹微在给皇帝的这份进表中,随表上进了《太上感应篇》一部八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太上感应篇》明刻一卷本和元刻八卷本、明刻八卷本几种。《正统道藏·太清部》所录三十卷本,乃是由八卷本析卷而成。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和董康《太上感应篇集传·序》称,二人曾目睹宋版八卷本,与《道藏》本合。《太上感应篇叙》,集合了冯梦周、温怀仁、陈奂子、龚幼采、郑大惠、叶应辅、真德秀、陈天昌等十人作的序或跋。冯梦周的序中说:“始而萌于一念虑,终而散为千万端。”龚幼采的跋文中说:“太上无言,不得已而言。”“善者常福,不善者常祸。感而为应,应复为感。循环无端,有以类至,宜非可以文宝索也。彼托文字而传者,削之又削之,至于不容削;繇文字而悟者,忘之又忘之,至于无可忘。销声剥华,呈真露朴,心与道混,随感随应。”“使人人果能以善为感应根,则诸福之物,皆其心官统之。虽太上此篇,藏诸金匮可也,吾亦将守中焉。” 《记述灵验》,收录了《感应篇》的灵验记数则。引述如下。一则言峨眉令奉议郎叫王湘,因观《感应篇》,就焚香发愿行数十件事,后因病气绝,尸身卧床,已被换好了衣服,男女亲人俱皆哭泣,他阳神离躯,听见哭声逐渐微弱。不久,听见有人说,王湘欲行《感应篇》,真乐善者,请速放还。然后,就苏醒了。一则言遂宁府周篪,因讲说《太上感应篇》,死后还魂,醒后告诉他的妻子,自己被力士押至本州旗下,见俱是乡里饿死者,十分惧怕。后被传唤到殿内,殿上坐者,貌如人间画的星官像,说,你本在饥馑籍中,但你讲说《太上感应篇》,你虽然自己行持不到一二,但听了你的讲说的,为善的很多,行持的也很多,还有证得仙果的,这都是你的功劳,现在,将你改到寿禄籍,并予以放还,如果日后能坚固善心,可证大道,不再入地狱。周篪出来,一吏告诫他说:“汝还阳间,更宜将《感应篇》广行流布。若一方受持,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天下丰治。传受之士,功业不浅。非但脱水火盗贼疾苦之厄,凡能平心待物,亦可祈求男嗣,添注寿禄。广而充之,可造神仙。”一则言台州王竺,有次男叫王净,年四岁,因被邪崇所害,外出嬉戏后回家不能言语,三日后,身死。王竺心切,发愿刊印《太上感应篇》,欲王净的魂魄再入母胎,为其儿子。后果生一男,取名师回。某年,其妻病危,王竺又发愿刊印《太上感应篇》,次日刊行时,其妻病即痊愈。一则言一人叫杨道机,言有一乡人叫宋子止对他说,有一云游道人,因久病死在所居墙外,晚间,忽然来见他,似乎有话要说,说贫道已死,不久又复活了,遇到了一些怪异的事情,想给你说说。道人言自己姓张,天彭人,家中经营酒业,后来破荡,就入了道流,一路上靠诵《太上感应篇》化缘谋生。到了雅安,有一茶楼,供养出家人,要求他念诵《太上感应篇》。他虽是至诚念诵,却总是念一半,每次他都有所愧疚。数日前,自己病故,被鬼吏带到厅上,被问为何生前诵《太上感应篇》只诵一半?贫道不敢回答。又说,你虽有过,但亦有功,令还回人间,受百日辛苦。出去时,一吏告诫:“汝以诵经,不及全篇,所以至此。今既生还,若到人间,可究全篇,及化世人诵念此经,即可免汝之罪。”后张道人哭着告诉宋子止,自己将以《太上感应篇》普劝念诵,一以愿奉道之人,消灾集福;一以赎减自己不诵全篇之罪。一则言简州进士王巽,一个冬天因病被阴府所摄,见一山,金字写着“东岳府”,内有许多青衣道士,仰视殿左有一碑,高丈余,金书《太上感应篇》,他诵读敬礼而出,又来到一个地方,写着“速报司”,忽然有人叫他的名字,说道:“太上圣训,汝既面睹,切宜钦奉,从此当持杀戒。”之后他醒来,疾病即刻消失了。又有随缘助印《太上感应篇》,由诵而觉,由觉而行,皆获感应者,不胜赘述。 《太上感应篇》三十卷,原题宋·李昌龄传、宋·郑清之赞。李昌龄为北宋太平兴国的进士,《宋史》中有《李昌龄传》。郑清之为南宋大臣,字德源,号安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宋史》中有《郑清之传》。郑清之有一首叫《灯薪》的七言绝句,诗曰:“小草虚心不染尘,传灯会上屡焚身。光明一点元无尽,漫结空花作好春。” 在《道藏辑要·尾集》中收录的《太上感应篇》,前面除《太上感应篇序》外,还有《太上感应篇持诵仪则》。编撰于万历年间的《续道藏》中收录的善书《水镜录》,也辑录了此经。《水镜录》由五部善书组成,《太上感应篇》、《梓潼帝君戒士子文》、《阴德延寿论》、《放生文》和《杀生七戒》。 《太上感应篇》有“天下第一善书”、“劝善第一书”、“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等诸多美誉。经文一共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带上标题和经首的“太上曰”三字,首尾一共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本经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作纲领,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总结。经前有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颂一首,经后有太极真人赞一首。宋理宗曾在《太上感应篇》篇首御笔题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协助其刊印、流通,使得此经广受推崇。 《太上感应篇持诵仪则》说:“凡受持之士,先须盥漱焚香,严整衣冠,洗心涤虑,至诚礼念圣号。毕,然后调声正气,字字句句,分明念诵,心慕身行,自然灾消福集,一切祈求,无不感应。”这里所称的“至诚礼念圣号”,是指《太上感应篇》前的十九个诰章,合八十一拜。其分别是:“大弥罗诰”,九拜;“太阳诰”,四拜;“太阴诰”,四拜;“斗姥诰”,四拜;“天皇诰”,四拜;“紫微诰”,四拜;“东极诰”(太乙救苦天尊),四拜;“雷祖诰”,四拜;“北极诰”(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四拜;“南极诰”,四拜;“西极诰”,四拜;“青阳诰”(东华帝君),四拜;“正阳诰”(钟离权祖师),四拜;“纯阳诰”(吕洞宾祖师),四拜;“文昌诰”,四拜;“关圣帝君诰”,四拜;“虚靖天师诰”(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大真人),四拜;“柳祖诰”(宏教真君柳守元),四拜;“程祖诰”(宏济真君程济),四拜。焚香拜毕,然后跪诵经文。 “十直”斋日(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持诵《太上感应篇》和十方天尊的圣号,其功德更大。《持诵仪则》中说,十直之日“乃诸天下降,观人善恶、察人功过之辰。若能皈依遵行,坚持斋戒,可免劫狱之苦,及超度先亡,功德不可思议。” 全真教龙门派昆阳祖师王常月大律师在其编著的《初真戒律》中,提到《太上感应篇》。昆阳祖师告诫玄门弟子,凡入太上正宗法门,无论道俗,必要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供养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纠察王天君,受持“三皈依戒”和老君“积功归根五戒”。然后,于每日清晨,焚香念诵《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护国佑民延生保命真经》,接念《太上感应篇》。逐日演诵,校正自己身心有无所犯。每诵经篇一句,则反思曰:我能受得否?我能行否?如此勇往精进,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无虞,煅炼百日,恶念尽消。器皿已净,方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二、篇名
太上
《太上感应篇》篇名和经首冠以“太上”。这里的“太上”二字,有两重涵义。一是指先天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二是至高至尊、至上至极之称。《太上感应篇》以“太上曰”三字开首,是给学者开明,此经功德莫可称量,乃是太上老君所垂示,以开度天人。所以,在《感应篇》中,“太上”的第一重意思,即是言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境尊神中的道德天尊。《太清宝诰》曰:“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其无始无因,为元炁之宗祖。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术研究者将“老子”和“太上老君”混为一谈,众多的《太上感应篇》注解中,也误将“太上”二字解释为老子。说“太上”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楚国曲仁里苦县人……读者需明确的是,这种说法是言“老子”的,用以言“太上”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老子是太上老君在商高宗时的一个化身,其名号是有时间、地域、身份等局限性的。太上老君则是居太清仙境,在四种民天之上,是历劫常在的,亘古以来,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 《太上感应篇》是太上老君垂示天人之文,理所当然,篇名中冠以“太上”二字,其第二重意思,即是指此经至极至尊、可为修身度命之至宝。比如,“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护国佑民延生保命真经”、“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太上黄庭内景玉经”等等,这里的“太上”,都是至高至尊、至上至极的意思。
感应
“感应”二字,在《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解释说:“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也就是说,人心向上天发出至诚之愿,称为“感”;上天给人以回馈,如空谷回音,称为“应”。 《太上感应篇叙》中说:“太上无言,不得已而言。”大道寂然如钟,万灵叩之则鸣,不叩则不鸣。以心观天下,万灵皆从元始祖炁而来,性灵本一,只因自迷自误,乃至堕入四生六道,丢失根本,流离苦海。或有豢养畜生受刀割之痛,或有地狱饿鬼受火炭刀山之苦,或有狰狞魔王,或有虽在人伦中,却瘸跛疯癫、盲聋喑哑、贫穷孤寡、卑贱压迫;亦有金童玉女、笙歌笛舞、果肴奇珍、喜悦仙子,人伦中,亦有富贵康乐、宁静怡然、澹泊逍遥之辈;更有自古以来,历代得道真仙、飞升祖师不可计数。三界内外,六道之中,缘何差异如此悬殊、迥异? 太上道祖《道德真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开劫以来,升沉由己,祸福自召。古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语,道尽了古今历史、万境由来、自身过往。天地不偏私,不爱人,不恨人,只在因人所作,予以赏罚。人遵天地之理,则得其善报;人悖其理,则得其惩罚。故《阴符经》曰:“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凡天下事,得祸因己,得福因己,如此了了。成语曰:“自作自受”,或“自种自收”。 孔圣人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只是如今人心不古,不察天道、不信善恶之报。所以,愈堕愈深,沉沦诸趣,以幻为真,以丑为美,以曲为直,以伪为真,以恶为善,更有以勤劳孝悌为愚昧,以诚实淳朴为耻笑,以歌舞淫乐为高雅,以奢侈浪费为庄重,以种种违天道为人之常伦。天岂能不降之灾? 人不施恩,何来福报?人常行善,何来灾殃?大道寂然,非叩不鸣。道不求人,是人求道。天地视人,不过蝼蚁。奈何蝼蚁自取灭亡?奈何蝼蚁不自省悟己过,而怨天地不公?人不忏悔反省、广积阴骘、激流勇进,神明缘何接引度你?人不自度、自保,而求苦厄、沉沦,奈天地何? 所以,我们常常在道观听到这样的词语:“有感必应”、“有感必孚”,或“有求必应”。这就是在开示大众,人心有感,天才有应。感为因,应为果。那么,如何去“感天、感地、感神明”?我们身在三界之中。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一共二十八重天。三界之上,有四种民天。四种民天上,有大赤天、禹馀天、清微天,为三清仙境。三界之内的众生,皆在轮回之中。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那么,我们有心愿向神明表达,也是需要焚香的,叫“香云达信天尊”。没有这个“使者”或称“尊神”,你的心愿无从走出三界,无法到达三清真境。高功上表,也是要把凡间墨笔,通过内炼真炁,使之抵达上天。并且,通过掐诀念咒,护持表文,使之不落黑道。所以,烧香有咒,叫“常焚心香,得大清静”。外焚草香,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心香”,才是真香。草香容易烧,心香怎么烧呢?恒持“大清静”。天人之间,层层相隔。所以说,真香有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这八种香,是真正给神明、给祖师敬的香。真香,不出自己的心田,不出自己的方寸。一念纯真,即可上与天通。贪婪痴妄,烧遍名山洞府,化几座金山银山,也还在这五欲六尘的苦海里。有的祖师得道之后,一动念,上天就知道,一发心,就可调兵遣将、呼风唤雨。因为心无杂,所以鬼神钦伏。人人都可以,只是妄念多。人人自有三清境,只是追逐不返。 我对于《感应篇》的理解,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从一开始,只是理解它是一部善书,到后来诵持“四品经”,再到后来明师指点性命玄理,再到后来自己接管道场利益十方。七八年下来,才明白“感应”二字是天下万物之间运化的基本道理。一切善恶循环,一切承负报应,一切缘来缘去,一切成住坏空,都在这“感应”二字里。如此,无须一个文字,自然明了世间的道理。因为看见了。看见了生病的人病从何来,看见了受苦的人苦从何生,看见了享福的人福有多少,看见了成道的祖师依据何路,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看见了生生灭灭的基本道理。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发大精诚心,内功外行不可偏颇。既要性命兼顾,还要利人救物。我也绝望过,也因贫困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神明。看见了祖师的“应”。越是在你因为困境而孤立无援的时候,你离神明越近。你的举念,唯有这个时候,神明可以感知。有感,必有应。所以,受苦的人有福了。那是精进的石头,不是绊倒你的,而是垫脚的、助你成长的。也只有在绝望和困顿中,你才会放弃一切,只留下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洁净的、无杂的心灵。我是在这样的时刻,感知到什么宝贵,什么与我们的生命毫不相关的。因为那一刻,看见了真谛。 我要强调的是,《感应篇》是一部修仙成道的经典,而不仅仅是劝善书。没有大智慧的人,无法写出这样一部一千二百多字的典籍。《感应篇》揭示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这八个字,点明了一切。既然万物的一切都是自召,那么,试图改变命运的众生该怎么做呢?《感应篇》的总结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是结论,是答案,是给众生指明的光明之路。这八个字,是宋理宗皇帝御笔题在《太上感应篇》经首的。这八个字众生如果能奉持,皆可出地狱、出轮回、出苦海、出三界,得一切福报,成仙了道,依凭此字。有人算命,想问前世今生。但你心底清澈,前因后果自然看见。算命,无论问什么,最终求的,无非两件事,一是得福,二是避祸。再加一个,修行人除了得福、避祸之外,还想成仙。三件事的答案是一样的。就是《太上感应篇》中的这八个字。所以,吕祖有首短诗,名曰《劝世》,诗云:“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太上感应篇》之所以是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原因就在这里。它揭示了天理。你依从了天理,那么,福报自然就来,智慧自然就来,世间万象,自然了悟。 (《三秦道教》季刊2016年第1期)
文章分类:
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