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阳宫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张应超 二维码
重阳宫的全真道祖庭地位无可争议 一、阳宫所在地是全真道创立的发源地之一。 全真道的祖庭重阳宫在陕西省西安市所辖户县境内祖庵镇,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修道和安葬之地,祖庵镇的地名显然因此而来。著名书法家杨隆山先生为重阳宫撰联并书写的对联中写道: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 此联简明扼要地写出了重阳宫的地理环境及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阳宫因王重阳而得名。王重阳(1113—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应武举时改名世雄,字德威(亦说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喆,又作嚞或寿(1),道号重阳子,世人多称为王重阳,道教内尊称为重阳祖师。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113年1月13日)出生于京兆咸阳大魏村,即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2),金大定十一年正月初四(公元1171年1月22日)由山东返陕西途中逝世于汴梁。王重阳在创立全真道教团、立教规、选拔和培养全真道骨干人物、内丹修炼、撰写道教著作等多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是道教内外人们公认的全真道祖师。 金大定三年(1163)至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在户县刘蒋村结茅庵修道,此地即后来重阳宫所在地。刘蒋村修道是真道发展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据道教典籍记载可以清楚的看出,重阳宫所在地是全真道创立的发源地之一。 二、重阳宫所在地称为全真道祖庭,在马丹阳弘道时已经确定。 马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出家修道后改名钰,字玄宝;又名通一,字全道、山侗,道号丹阳子、无忧子、云中子,后世多尊称为马丹阳或丹阳真人。他虽生于山东,祖籍却是陕西扶风,丹阳亦自称“扶风马”;他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拜王重阳为师出家修道,到大定二十三年逝世,修道和弘道的16年中,有12年是在陕西度过的。 金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王重阳率马丹阳等赴陕西途中逝世于汴梁。逝前,丹阳、长真、长春侍立榻前,重阳托付弘道大事曰:“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管领之。”(3)把当年在甘河由得道高人传授的五篇灵文交付马丹阳,又对谭长真说:“汝等性命,皆在丹阳手中矣。”并吟诗曰:“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4)诗中的“一弟”即指丹阳,王与马从师承传是徒关系,却称马为兄弟,以全真道继任掌门人的重任相托,足见器重之深。元朝至元年间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亦记载,“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皆祖师之高弟,尊师曰师叔,处之裕如也。”说明谭、刘、丘对马是很尊崇的。据马丹阳后来回忆,王重阳弥留之际,希望以昔日修道的刘蒋村旧庵处作墓址。丹阳亦在重阳面前发三愿:一要将师父的著作《全真集》印行;二要为师父守服三年;三要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 王重阳逝后,马丹阳与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把其师灵柩暂厝于汴梁,西行入陕,先赴终南县太平宫拜谒昔日与重阳共同修道的师叔和玉蟾、李灵阳,又与重阳昔日的高徒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相见。嗣后,在王重阳修道的终南县刘蒋村为其师营造墓葬。大定十二年(1172)春建成,随即赴汴梁迁重阳灵柩归葬。 在刘蒋村安葬王重阳灵榇之后,马丹阳与丘处机等为其师守丧三年,完成了三愿之一。大定十四年(1174)八月,丹阳与处机诸师兄弟在户县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丹阳言“斗贫”,处机言“斗闲”,处端言“斗是”,处玄言“斗志”。四人所言虽不同,其目的均在于修炼心性,使自身修养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以苦行为世人钦敬,大力弘道。对于真武庙言志及以后马、丘、谭、刘四真分头弘道的意义,元朝俞应卯写道,“四宗憩于秦渡真武堂茂树之下,仿徨然犹有慕师之戚,执手分袂,各述其所蕴之志,俱不负祖师之嘱。长春隐于太公之磻溪,长生寓于东周之廛水,长真居于水南之朝元,惟丹阳反筑室于场,为今之终南重阳万寿宫也。自是全真教暂兴,师宗之德益著。”(5) 秦渡镇分手以后,马丹阳返回刘蒋村葬师之处,建一广庭,环墙而居,又为师父守丧四年。在此期间,他头梳三髻,暗喻王重阳道名“嚞”,以示不忘师教;又手书“祖庭心死”大字,贴于所住之庵门楣,明示凡心已死,矢志弘道,“庵为祖庭,自此始也。”(6)从这一记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刘蒋村重阳葬遗蜕处作为全真道的祖庭,马丹阳是最早的提出者和创建者。 马丹阳在陕西期间,主持把王重阳的诗文著述编成《全真前后集》、《下手迟》、《分梨十化》、《好离乡》,由京兆道众出资印行,既成为重阳弘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全真道高道撰写著作树立了楷范。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是全真道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金莲正宗记·丹阳马真人》、《七真年谱》等记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金朝下令遣发道人各还本乡。同年,刘处玄返回山东。马丹阳面对自己必须离开陕西回山东的严峻现实,高瞻远瞩,以关中教事付丘处机为主持。安排妥当之后,于大定二十二(1182)年四月返归山东宁海。路过华阴时,留下随行的高徒田元普在华山择庵而居,继续弘道。田元普字子和,道号无碍,元朝时追赠惠(一作慧)照真人。他不负马丹阳的重托,在陕西弘扬全真道很有成就,据元朝《华阴清华观碑》记载,“无碍之道,标望关中矣,弟子殆千余指。” 三、丘处机继马丹阳成为陕西全真道教的领袖,继往开来,在祖庭继续弘道,并修建祖庭。在祖庭遭到厄运时,又与师兄王处一千方百计予以支持。 丘处机生于山东登州栖霞县滨都,金大定六年(1166)十九岁时,弃家学道,居昆嵛山。翌年四月,全真道创道祖师王重阳离开陕西,赴山东传道收徒。闫七月,重阳应马丹阳之请,居丹阳私宅南园全真庵。九月,丘从昆嵛山到全真庵拜重阳为师。重阳赐丘名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继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之后,为全真道第五代掌门人。 大定二十一年(1181),马丹阳离开陕西返山东,丘处机乃成为陕西全真道教的领袖,担负起在北方开拓和发展全真道的重任,继往开来,写出了大力弘道的新篇章。 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丘处机应京兆统军夹谷龙虎邀请,由龙门洞返终南县刘蒋村祖庭弘道。宋明一亦率祖道庭众专程到龙门洞迎接丘下山,陪同的还有赵道坚等道士。 马丹阳居祖庭时,尽管对弘道不遗余力,但是,其因以“斗贫”为志,夜则露宿,冬不盖被,自然不愿给祖庭修建房屋。丘到祖庭主持全真道事务后,在大力弘道的同时,还从使全真道有更大规模发展的长远规划考虑,要把祖庭建成全真道发展的重要基地。他对祖庭首次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修建。“师既至,构祖堂轮奂,余悉称是,诸方谓之祖庵,玄风愈振”。(7)从这以记载可以看出,丘处机修建祖庭,赢得了广大信中的赞许,对全真道进一步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之后,刘蒋村全真道祖庭被称为祖庵。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丘处机东归山东,命吕道安、毕知常主持祖庭教务。 然而,全真高道在祖庭的弘道也并非一帆风顺。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朝廷下令凡无敕额的道观、庵院一律由官府没收。祖庵因无敕额,也被官府没收。遭此打击,祖庭道侣离散,道业萧条。 面对打击与逆境,远在山东的丘处机和王重阳的另一位高徒王处一,对祖庭的道业尽心尽力,予以多方有力帮助。金承安二年(1197),丘处机门人毕知常由祖庭赴山东拜谒丘处机等宗师,丘把自己的所有积蓄交给毕知常,又亲撰疏文,交毕带回陕西,转告全真道信徒,为以后祖庭再度修建做好准备。承安三年(1198)春,王处一应诏赴京,为祖庭买下“灵虚观”敕号,并保举朝廷授吕道安冲虚大师封号,掌管敕牒,主持祖庭教务;又保举朝廷授毕知常通真大师封号,协助吕道安主持祖庭教务。在吕道安、毕知常的努力下,不仅“祖庭因缘复振”,而且“买额为观,在陕右者数十区。”(8) 在以后的岁月中,虽然祖庭被官方更名为灵虚观、重阳宫等,道观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民间则一直称之为祖庵,且延续至今。 四、丘处机逝世后,尹志平、李志常、李道谦先后掌教,他们均对全真道祖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1126)年七月,丘处机逝世。随丘处机西行会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位弟子中尹志平、李志常先后执掌全真道教务。 尹志平,山东莱州人,字大和,丘处机赐道号清和子,深为器重。丘处机逝世,尹志平成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尹志平任命李志远为陕西道教提点之职,派赴陕西,复兴祖庭的全真道教。李志远临行前,尹志平又赠李黄金一笏,作为经费。李志远赴陕途中,“公侯郊迎,馈财币者不可胜计,悉归祖庭兴建之用。”(9)太宗七年(1235)冬,支持全真道事业的京兆总管田德灿派官员与李志远赴燕京,请尹志平到陕西相见。当时,由于战乱,祖庭焚毁殆尽。太宗八年一月,尹志平到祖庭,规度复兴,剪芜平丘,克服困难,再次修建。又命在南时村创建重阳成道观,并复兴终南太平宫,以辅翼祖庭。 太宗十二年(1240)秋冬至十三年(1241)春,尹志平应京兆太傅耶律宝俭和京兆总管田德灿之请,再度赴陕西会葬王重阳。因有官方大力支持,道俗来者常达数千人。葬后又大修祖庭。 李志常,开州观城(今属山东)人,字浩然,丘处机赐道号真常子,曾根据亲身经历和追随丘处机西行万里会见成吉思汗见闻,写成在全真道历史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尹志平为全真道第掌教时,李志常奉命任督道录兼领长春宫事。蒙古太宗十年(1238),尹志平因年事已高,主动让贤,举荐李志常主持全真道教事。同年,经李志常上书朝廷,得旨改“灵虚观”为“重阳宫”。蒙古乃马真后四年(1245),敕命赠封重阳宫为“重阳万寿宫”,此后,重阳宫仍时有修建。 李道谦,字和甫,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著有《甘水仙源录》、《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等多种道教著作。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到陕西,拜重阳宫住持于志道(善庆)为师。于以道谦为道门贤才而器重,倾自己所学传授,道谦亦不负师教,弘道十分勤勉,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代理重阳宫提点。蒙古宪宗二年(1252)春,李志常奉朝廷之命赴重阳宫设醮祭祀并规划营建道观诸事,委派李道谦具体操办。李办得周全妥当,深为道众佩服,后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兼领重阳宫事。元贞二年(1296),李道谦逝世,送葬者达数万人。 五、重阳宫保存的大量道教碑石对研究全真道历史提供了难得的重要史料。 重阳宫作为全真派道教的祖庭,还保留了大量有关全真道历史的碑石,这些碑石不仅有非常珍贵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古文字研究价值,一直受到道教文化学术界、一属界等多方面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重阳宫现在保存的道教碑石,可供参观的共45通,内有刻文34篇,诗词6首,画像2幅,题字2帧,图1面。其中最早的为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由重阳宫高道吕道安、毕知常立石,内容是王重阳的手书的《如梦令》词,这是为本文笔者所见唯一的重阳祖师笔迹,非常珍贵。 重阳宫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通过道教文化看历史) 二、宗教文化价值。(对海内外道教信徒及广大群众的教化作用) 三、旅游文化价值(以重阳宫为中心发展旅游事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海外联谊作用。 注释: (1)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上海书店1984年3月影印再版,第208页。 (2)据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张鸿杰主编的《咸阳碑石》记载,王重阳出生的咸阳大魏村原有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所立《重阳王祖师仙迹记》和明朝嘉庆四年(公元1525年)所立《重修重阳天圣宫碑记》两块碑石,1963年移存于咸阳市博物馆。 (3)李道谦:《七真年谱》。 (4)樗栎道人(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重阳王真人》。 (5)俞应卯:《鄠县秦渡镇重修志道观碑》。 (6)王利用:《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 (7)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 (8)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吕道安》。 (9)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无欲真人》。 来源:长安文化研究会 时间: 2007-8-16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