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暨全真道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综述 二维码
2009年11月18日,陕西户县重阳宫,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 作者:张方 来源:《三秦道教》2009年第4期 2009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陕西重阳宫承办,陕西社科院道学研究中心、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协办的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暨全真道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在陕西省户县重阳宫隆重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陕西省宗教局副局长张宁岗 ,以及来自内地和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法国的道教界代表、学者和信众数百人出席了大典。 陕西重阳宫位于终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户县祖庵镇,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被全真道尊为三大“祖庭”之一。 其在元代极盛时道士曾达万人,宫观规模之大冠绝全国,被朝廷褒封为“大重阳万寿宫”。众多全真高道在此经营、修炼,以至仙逝。元末以后,重阳宫逐渐衰落,数百年来又屡遭破坏,历经沧桑,仅有两座殿堂得以留存。1996年至1997年,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慷慨捐资,大力支持修复祖庭,重阳大殿得以重建。后来,青松观一直支持陕西重阳宫的修复和发展,有了青松观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捐助,陕西重阳宫始有今日祖庭之雏形。 历史上全真道曾三次安葬重阳祖师。第一次是在金大定十年(1170),重阳祖师羽化于大梁(今开封)。马谭刘丘四人将祖师遗骸暂厝于此,由孟宗宪守护。四子入关传道,营建祖庭,此次为暂时安葬。两年后,四子往大梁迎取祖师遗骨,葬于祖庭之侧,此为第二次安葬。到了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全真道发展进入了鼎盛期,重阳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尹志平在祖庭白云殿主持会葬重阳祖师,全国道众纷纷入关,长安大道络绎不绝,参与祭祀的道俗达数千人。此为第三次安葬,也是规模最为隆重的一次。由此推算,此次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可谓是全真道历史上第四次安葬重阳祖师,意义非常重大。而之所以举行此次安奉大典,背后还有着曲折的故事。在文革”中,重阳祖师被掘开,灵骨抛散。祖北村民赵茂忠不忍灵骨就此散落,悄悄将灵骨埋在宫内银杏树下。直到2005年12月,年近八旬的赵老先生才将埋藏心中多年的秘密告诉住持陈法永道长。重阳灵骨就此失而复得。为了使祖师灵骨得以重新安奉,重阳宫不仅重修曾安葬王重阳的“白云灵祠”,而且在祠下修建了地宫。为了更好地保护灵骨,他们还在地宫内放置了安奉灵骨的“三重棺”。石棺为最外一重,石棺内放小一号的金丝楠木椁,金丝楠木椁内则放着更小一号的玉棺。此后又经过住持陈法永道长多方努力,青松观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的筹备工作方得以顺利进行。 11月18日上午,重阳宫内旌旗飘扬、道乐阵阵。高功经师登坛排班,气氛庄严、秩序井然。大典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主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主法拈香。他身着紫红道袍,手执笏板,庄严肃穆。其后,海内外高道大德依次敬香。上午11时,任法融会长恭颂“奉安祭文”后,在钟鼓齐鸣、仪轨庄严的气氛中,四名道长敬捧盛装有重阳灵骨的金丝楠木椁,徐徐走向安奉灵骨的地宫。众多道友、信众尾随其后瞻仰礼拜,恭送重阳祖师灵柩顺利安奉。 19日上午,按照大典日程安排,在西安市陕西宾馆召开了全真教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来自四川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及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也亲临学术报告会,并做了精彩的主体演讲。在演讲中任会长指出“全真的涵义就是性命双修、三教合一。全真教到今天八百多年之所以那么兴旺,就在于它的性命双修,与众生有益。全真的修炼要性命双修,有功有行。功指的是修炼,行就是在社会上做有意义的事,只有功不有行是不行的。”在理论上为全真教的济世思想作出了阐释。随后,围绕着全真教的历史与宗教思想共有五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樊光春研究员作了题为《王重阳宗教学术渊源探析》的报告。他认为王重阳全真道的宗教学术渊源来源自在陕西境内传播的两支钟吕内丹学派,即陈抟学派与张伯端学派。同时,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与其身处儒释相竞传布的陕西,受儒家佛家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四川大学郭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龙门宗派传衍略述》,报告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追溯和对明清全真教龙门派史料的认真梳理,认为龙门派字谱并非是为了创立“龙门派”而写。大约到了元末或明初,此诗的文句才被丘处机的法裔们用来作为本门宗派的“字谱”,并依托之而逐渐凝聚成了所谓“龙门派”。而用此诗来作为龙门派“字谱”的道徒应非一时一地之士,更非同一传承系统的小群体,而可能是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不同道士多曾依之来传续本系法脉。因此,全真道士之“字谱”在传承时间上有颇大差距。山东师范大学的赵卫东副教授发言为《王重阳东迈山东传道原因探析》,他对前人所述关于王重阳东迈山东传道的原因一一做了辩驳,认为王重阳东迈山东传道的真正原因为南北格局的政治形势、山东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受太一道和真大道兴起的启发。南京大学王驰博士的发言题目为《体用不二:全真道济世度人的哲学底蕴》,他认为金元全真道内修丹道,外度世人。其周济度化世间苍生的哲学底蕴,即在于传统思想背景下的“体用不二”理论。阐明济世度人即为修道,两者归一不二。历代全真高道尊循此理,铸就了全真道的宗风精神。最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赵国庆助理研究员作了《金庸武侠小说与全真教》的报告,他通过对小说中描述的全真道人物与历史上的全真道人物比较研究,指出金庸武侠小说的全真教人物及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存在着误读现象,所以也就未能如实地诠释全真教人物及历史。在金庸小说中大多数全真教徒的头脑里,似乎并不装载着全真教义,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具有道教徒的践行者的色彩,他们似乎并不信奉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道,他们多是些身披道袍的热心世事的行侠仗义之士。这样就出现了文学演绎历史的困境。报告会上除了五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之外,还有来自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日报社的五位专家对学术报告进行评议。评议专家们不但对报告从学术角度进行了评议,而且还发表了自己对全真教历史与思想方面的研究观点和看法,大大丰富了此次学术报告会的内容。 在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举行了两次小型的座谈会。一个是追忆傅圆天、闵智亭、侯宝垣三位大师座谈会。与会的教内人士纷纷发言深切缅怀三位大师,大家对大师们对道教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对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亲和的作风表示由衷的钦佩和崇敬;还有就是关于重阳宫重建规划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重阳宫重建方案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会议结束后,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芮城永乐宫、华山玉泉院、宝鸡磻溪宫、磨性山、陇县龙门洞等西北地区全真教的道观和重要历史遗迹。 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的成功举行不仅对古老祖庭重阳宫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全真教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历史性时刻。正如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所说:“此次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是当代道教的一件大事,也是继修辑《道藏》之后的又一盛事盛举,预示了古老道教的支脉新生和全真道教的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文章分类:
重阳宫
|